日前,工信部發布了《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5年)》,指南提出了以下11項鋼鐵產業關鍵共性技術:
1)高效、綠色鋼鐵制造流程技術。通過鋼鐵流程結構優化和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網絡集成構建,對涉及高爐-轉爐長流程和廢鋼-電爐短流程關鍵界面匹配、二次能源高效轉化、低品質余熱回收利用、低碳綠色制造、鋼鐵制造流程三個功能價值提升等模式優化與關鍵技術進行深度開發。實現鋼鐵材料及其流程的高效化、綠色化制造。 2)基于大數據的鋼鐵全流程產品工藝質量管控技術。鋼鐵企業工藝質量大數據平臺、全流程工藝質量數據集成技術;高速工藝質量參數采集與存儲技術;工藝過程綜合監控及預警技術;板坯、鋼卷等質量在線評級技術;產品工藝參數追溯分析技術;跨工序產品質量交互分析與異常診斷技術;機械性能在線檢測技術;產品晶粒度在線檢測技術;表面質量缺陷三維檢測技術;面向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批量定制技術;全流程工藝產品質量綜合評價技術;基于大數據的新產品研發技術。3)高品質特殊鋼生產應用關鍵技術。特殊鋼新型強韌化機制與高可靠長壽命機理;制備及服役過程微觀組織演化規律及其定量化描述;特種軟磁合金性能調控機理等基礎研究。以及耐高溫、應力、腐蝕等服役環境適應性的材料設計技術;特殊鋼高潔凈度冶煉、夾雜物 控制、均質化與組織精細化控制、 成型與加工等產品質量穩定控制技術;低成本制造及簡化流程技術等關鍵技術。4)高品質海洋工程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自升式平臺用690MPa級特厚板、大口徑無縫管,460MPa級別導管架平臺用鋼及配套焊材,可大線能量焊接平臺用厚板及配套焊材,大壁厚深海隔水管、管線鋼,南海島礁基礎設施用耐候鋼、耐海水腐蝕鋼筋,海水淡化、化學品船用特種雙相不銹鋼、高鉬超級奧氏體不銹鋼,深海集輸系統用耐蝕合金、沉淀硬化型不銹鋼,深海鉆采用高等級高氮奧氏體不銹鋼等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應用技術。5)高性能耐蝕鋼制造關鍵技術。通過不同腐蝕環境(海洋腐蝕、酸性環境油氣腐蝕、大氣腐蝕、磨損腐蝕等)下鋼鐵材料的腐蝕機理、服役行為及評價方法研究;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概念的材料設計方法,研發不同腐蝕機理的耐蝕鋼合金成分設計、冶煉、連鑄、控軋控冷、焊接、機械加工等技術,形成具有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耐蝕鋼材料體系。6)鋼鐵定制化智能制造關鍵技術。全流程的定制化的制造系統;鋼鐵產業供應鏈智能優化技術;鋼鐵材料智能化設計與優化技術;鋼材組織性能預測、鋼種歸并和鋼鐵全流程工藝參數協調優化控制;鋼鐵流程大數據時空追蹤同步和大數據與知識混雜的挖掘分析技術;基于生產過程大數據和生產經驗的高精度生產模型和知識庫;用戶定制產品性能參數為牽引的鋼種動態歸并和鋼鐵材料組織性能動態預測技術;關鍵工藝設備的大數據性能預測、智能故障診斷和安全運行調控技術;設計鋼鐵全流程泛在無線通訊網絡的實現結構、通訊協議和實現裝備,完成鋼鐵全流程關鍵工藝過程參數和成品半成品質量數據等鋼鐵全流程動態生產數據的瞬像,以構建鋼鐵全流程生產動態歷程的全息數據。7)高品質鐵精礦生產技術與裝備。基于鐵礦石工藝礦物學的高品質鐵精礦制備可行性評價;大型高效節能細磨裝備研究;智能高效高梯度磁分離技術及裝備研究;磁重復合力場鐵礦選礦設備研發;細粒、微細粒鐵礦高效浮選技術與裝備;高效環保常溫浮選藥劑的研發;高品質鐵精礦提純選礦工藝的研究;鐵礦選礦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系統的研發。8)鋼材高效軋制技術。鑄坯直接軋制、中間坯控溫軋制、梯度軋制及梯度熱處理、高速加熱熱處理、低溫增塑軋制、無頭軋制、變厚度軋制、新一代TMCP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及裝備開發,實現鋼材的短流程、高效、低耗軋制生產。9)低品位難選礦綜合選別與利用技術。低品位難選鐵礦石磨礦-重磁-反浮選技術;釩、鈦磁鐵礦綜合利用技術;尾礦細磨—選別綜合再利用技術;復雜難選鐵礦石流態化(閃速、流化床、懸浮焙燒)-磁選關鍵技術;弱還原性氣氛形成及控制技術;多參數耦合系統調控技術;焙燒系統中鐵礦還原度控制技術;易氧化粉料冷卻和余熱利用技術及裝備;高矯頑力人造磁鐵礦分選技術;焙燒裝備大型化技術。10)第三代 高強汽車鋼的生產與應用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第三代 高強鋼包括Q&P鋼、超細晶中錳鋼、超級貝氏體TRIP鋼、超細晶TRIP鋼等。系統研究第三代 高強鋼的強韌化機理,微觀組織調控技術和成形技術,亞穩組織在焊接熱影響區的演變與控制,高強汽車用鋼的動態變形特性研究與機理研究。11)鋼鐵制造流程余熱減量化與深度化利用技術。焦爐余熱利用技術、焦爐煙氣余熱梯級利用技術、荒煤氣余熱回收發電技術、發電乏蒸汽用于海水淡化,燒結礦顯熱發電技術,干式粒化等多種余熱回收技術以及高爐沖渣水制冷、制熱、發電技術(高爐區域低品位余熱冷熱電三聯供綜合利用),高爐熱風爐煙氣余熱梯級利用技術,轉爐、電爐煙氣余熱利用技術,連鑄坯顯熱利用技術,大型加熱爐煙氣源頭減量及高效利用技術,余熱源頭減量就地利用與鋼鐵生產工藝的協同技術,余熱利用與環保、固廢處理的協同技術,余熱利用與城市、社區環境的協同技術等。